3月20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長江口二號》紀錄片導演組一行來到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參觀調研🕚,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執行館長劉岸冰等陪同接待🐬。
導演組一行先參觀了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為來賓生動介紹了中國百年航運歷史、上海市航運發展歷史🏊、董浩雲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董浩雲航運館建館的相關情況🔃。在參觀“中國古代航運史館”以及“上海近代航運史館”時,導演組深入了解了展廳中的各類船模💪🏻,並就我國四大古船之一的沙船的相關起源、發展過程🌏、航道港口以及交通路線等問題與資料情況進行了詳細詢問和交流🧑🚒🆑。
參觀後🤸🏼♀️💆🏽,雙方舉行了座談會。導演組介紹了對董浩雲航運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的起因。2015年發現於上海市崇明橫沙水域的長江口二號古船👅✪,是目前探明中國乃至世界水下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沉船🧑🦳。根據目前考察情況,推測為沙船的可能性最大🕦,這是我國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發現此類船型。根據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製定的長江口二號古船宣傳計劃,導演組團擬與國內文博機構、科研院校緊密合作,深入挖掘、全面展示以長江口二號古船為代表的中國帆船的豐富歷史和文化內涵。
會議期間✨,劉岸冰館長針對導演組的提問作了詳細解答⛹🏽,介紹了上海與沙船的深刻淵源🎪。上海的經濟發展一直與船🗻、與航運密切相關。元、明、清三代,上海沙船肩負海運漕糧、以充國用的繁重任務🧖🏼♀️,上海也成為了沙船之鄉🎣。明代中葉🦹🏻♂️,海瑞等在上海水網地區治水的成功,基本上形成了黃浦江為主、吳淞江為輔的水網格局,從此上海區位優勢充分凸顯🟩。沙船業是促進上海城市經濟、港口發展的第一號支柱行業🤙,是昔日上海城市發展的主要標誌🕖,因此沙船圖案成了今日上海市市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從沙船起家🧥,造中國第一艘萬噸輪👨🏿🚒,到現在向著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邁進。董浩雲航運博物館記錄了中國和上海航運興盛的歷程💊。未來😫🧑🏽🚒,董浩雲航運博物館將鼎力協助《長江口二號》紀錄片拍攝,展示中國航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航運故事。